top of page

EXOSOME 美國發明專利證書 |

0411F897-AB25-4882-AE71-06693C8FCE1E.jpeg

外泌體在心血管疾病的應用:
一個充滿希望的再生世界

329894973.jpg

美國及台灣外泌體專利發明人-沈湯龍教授
EXOSOME協會理事長

EXOSOME 發明專利故事

「癌細胞轉移了……」這是癌症病患與醫師的夢魘,代表更痛苦的治療,與死神腳步接近。 但,希望出現了。
 

他是沈湯龍,台灣大學植物病理與微生物學系副教授。

國際期刊肯定!預測癌轉移機制,振奮醫界沈湯龍和美國團隊歷經3年的研究,找到了可能提前偵測癌細胞轉移到哪裡的關鍵。 簡言之,癌細胞轉移前會釋出一種信息分子,包裹在納米大小的胞外泌體(exosomes)中,就像一個個哨兵,率先前往下一個攻擊的器官。信息分子是一種蛋白受體(integrin),就像GPS引導哨兵到特定位置,例如乳癌細胞轉移到肺臟等。 沈湯龍團隊找到了這些哨兵,以及它們的作用機制。

這項有別於主流癌細胞隨機轉移理論的重大發現,登上了最新一期國際頂尖期刊《自然》(Nature),振奮醫學界。 包括美國康乃爾大學和台大醫學院,都已展開下一階段的臨床試驗。

「因為可以預測(轉移),這將讓癌症由現在的治療做到真正可以預防,才是真的救命! 」台大乳癌外科主治醫師王明暘說。

為何登上《自然》如此轟動? 王明暘指出,科學界也有流行,而《自然》就是最頂尖的時尚雜誌,最好你投稿的論文都沒有參考文獻,你第一個提出來,觀念創新、技術創新。

但,沈湯龍是誰? 為何這篇他署名第一作者的論文,不是出自醫學院,而是專做植物病理與病蟲害學院的老師?

2004年,沈湯龍頂著康乃爾大學分子醫學博士光環,拒絕了哈佛大學等名校的博士後研究工作,回到正值轉型關頭的台大植微系(前身為植物病理與病蟲害學系)任教。

他所做的研究、發的論文,一直在忠於自我和迎合主流中拉扯:一邊是系裡傳統的植物病理,一邊是自己鍾愛的癌細胞生物學。

為了後者,他甚至從進入台大第一年,就和生命科學系李心予和醫學院李財坤兩位年輕教授,建立起台大和京都大學的遠距細胞生物學課程,因此結識了謝豐舟。

沈湯龍教授埋首3年,揪出癌細胞轉移的哨兵

 

「哪一邊才是我的方向? 」雖然是從植物研究起家,但他一直對人有興趣,希望能實際應用所學,因此在美國時投入癌細胞生物學領域。

「我必須決定要把研究力氣放在哪裡! 」沈湯龍說。2009年,他閉關3個月,大量閱讀國際期刊,為自己未來研究方向找出路。

這項決定,讓他有機會看到康乃爾醫學院戴維·萊頓(David Lyden)團隊,在2005年刊登在《自然》的一篇論文,同樣在談胞外泌體。 他動心了,「這跟我想做的事情好像很像。 」

於是,2010年他飛去美國參加一場有萊頓發表演講的國際會議,並在會後找萊頓交談,談他對胞外泌體的一些想法,包括實驗驗證方法。

當萊頓告訴他,他的跨國團隊已經又在做更新的實驗時,雙方的想法其實是不謀而合的:「原來我們的腦袋沒有輸人家,只是我們沒有足夠資源,動作沒有那麼快。 」回憶當時他和萊頓的第一次接觸,沈湯龍眼睛都亮起來了。

不只是說說而已,他回台後也著手展開實驗。2011年底,他發了一封e-mail告訴萊頓,把一些研究成果告訴他,並問有沒有機會合作。 沒想到,萊頓立即回信邀他到實驗室「坐一坐」。

坐而言不如起而行,他在2012年8月動身前往紐約,真正去「做一做」。但礙於規定,但規定教師赴國外進修時間是一年。 回台後,他與團隊隔海合作,將癌細胞株冰凍放在乾冰里,三次空運寄去美國,讓研究不中斷。

萊頓團隊早就知道醞釀癌細胞的「土壤」很重要,也發現了關鍵的蛋白受體是哨兵。但他們不知道是哪一類型,及其作用機制。 而蛋白受體正是沈湯龍讀博士時鑽研的課題,因此,由他主導這項研究。 和他共同做實驗的,還有超過10個國籍的12至16位研究菁英。

​文章引用至 商業週刊

3598767130 拷貝.jpg
珍珠.PNG
艾可益  /  植物外泌體
艾可益  /  植物外泌體

住所3階、33番、レーン221、江前路、内湖区、台北市
TEL。0800555919
メール。exosomeinc@ gmail.com

© 艾可益國際股份有限公司 版權所有。 EXOSOME ALL RIGHTS RESERVED.

bottom of page